春日趣话——在近代报刊中同游赏春
春色满园关不住,伴着日复一日的和煦阳光,在家宅够了的小伙伴们,大概和小编一样迫不及待想去公园春游踏青,呼吸新鲜空气了。 “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睹园林、万花如绣。”烟花三月,正是出门春游的好时节。胜日寻芳,各大公园遛溜弯儿、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到郊外去踏青,都是不错的选择。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朋友们,这个春天,让我们一起在近代报刊中,同赏灿烂春光吧!
图片来源:摩斯丁:《“春”》,
《妇女杂志(上海)》,1925年第11卷第3期
提起春天的美文,大概所有人脑海中都会响起这几句洗脑BGM——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图片来源:《朱自清先生:[照片]》,
《文潮月刊》,1948年第5卷第6期第2158页
作为多年来选进初中语文课本、从未替换过的一篇“朗读并背诵全文”的课文,朱自清先生的《春》成为我们关于春天的集体记忆。
图片来源:《TWO TRANSLATIONS:春:盼望着,盼望着……(中英文对照)》,
朱自清, 吴铁声,
《竞文英文杂志》,1939年第30期第342页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春》在民国时期便已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的《语文》第一册,也收录了它。
1931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2年8月,他漫游欧洲回国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夫妻,次年春又喜得贵子。《春》大约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正反映了他当时的美满心境。他“以明快婉转的诗化语言、善于运用侧面烘托的诗歌表现手法、情景交融的诗化意境谱写了一曲春之赞歌”,用辞采将短暂的春天定格,使其随时可睹。
春天,在丰子恺先生笔下是“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的天真趣问,也是“小松勤灌溉,他日当参天”的美好期盼。
东风紧,风筝远飞;春笋长,节节拔高——他用中国传统的写意技巧,以最简单的线描勾勒出春天的盎然诗意,寥寥几笔便栩栩如生。看似随手拈来,却处处用心;看似处处用心,却又浑然天成。
图片来源:子恺:《儿童不知春 问草何故绿:[漫画]》,
《宇宙风》,1943年第121/126期第65页
图片来源:子恺:《东风紧:[画图]》,
《儿童故事》,1948年第2卷第6期封2页
图片来源:子恺:《春笋:[画图四幅]》,
《儿童知识》,1948年第22期第3-4页
图片来源:子恺:《小松勤灌溉,他日当参天(附图):[题词]》,
《新青年》,1942年第6卷第9期封面
图片来源:子恺:《翠拂行人首》,
《文学周报》,1925年第175期28
图片来源:子恺:《民间之春:[画图]》,
《经理月刊》,1936年第2卷第1期第8页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装束淡于画。
这首发表于1913年的《春游》,是我国现见最早的一首多声部合唱曲,是李叔同独立创作的一首“学堂乐歌”之一。作为经典曲目,《春游》温婉含蓄,传递着少年淡淡的忧伤,正是春日“美”与“烂漫”的体现。
图片来源:李叔同:《春游曲》,
《旅行杂志》,1929年第3卷第3期第A1页
其时李叔同在浙江一师任教,又以浙师校友会的名义编印了《白阳》杂志,属综合性刊物,音乐占了较大的比重。
图片来源于《全国报刊索引》网站
《白阳》杂志以五线谱发表了三声部合唱曲《春游》,这首歌也成为中国近代音乐运用西洋作曲方法写成的第一部合唱作品,1993年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
每逢春天,老师一定会布置一次关于春游的作文。游春归来的“春游日记”,对于不少小朋友、中学生来说都是“心头大患”。
图片来源:《风俗:清明踏青图》,
《儿童教育画》,1908年第4期
“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们来到了XX公园春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夕阳的余晖下,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XX公园,真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一天啊!” 这熟悉的句式和结尾,算是一篇“标准”春游作文了。
“春山如笑,春水绿波”、“云如粉暖,风比剪轻”……翻开民国时期的学生游记,也许可以给写作文挠秃头的同学们一些启发。
图片来源:沈保亨:《春郊游记》,
《金科中学年刊》,1943年第25页
图片来源:李汝舟:《春日游中山公园记》,
《邵中学生自治会期刊》1911 年刊期不详第29页
图片来源:周麓云:《散文:春郊游记》,
《濓溪学生》,1937年第4期第5页
景色描写如:“熏风东起,白云西逝,杂花生树,草长莺飞,青山远拥,碧水长流。”
移步换景如:“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见有茅亭,乃入座。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
登楼感怀如:“东有白鹭洲卧横,南有钟山高耸,西北有莫愁湖玄武湖绕诸左右。金陵名胜,登楼咸尽其大观。亭名旷怀,斯得之亦。凭窗半晌,心旷神怡。”
丰富的色彩对比、形象的景物比喻,民国时期同学们文笔之流畅,意境之得趣,让人难忘。
正如朱自清先生所写:“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眼下春意正浓,不妨趁着大好春光,与小编一起踏上赏春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