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国际护士节 | 致敬最美的天使们

1.jpg


一年一度的“5.12国际护士节”又来了,但与往年不同的是,因为疫情的缘故,今年的护士节受到了更多关注。在与新冠病毒的斗争中,护士群体涌现出的众多“战疫英雄”为这个节日增加了新的话题。


“勇担使命”、“白衣执甲”、“无私奉献”……众多赞美的词汇在这个节日里尽情书写,礼赞这个被称为“天使”的群体,那么护士节是怎么来的,护士这一职业在中国又是怎么兴起的,这值得我们好好了解一下。

2.jpg

图片来源:罗:《护士史话》,
《大公报(香港)》,1960年4月11日第6版


中国现代护理意识是由西方传入的。西方“护理”之业,可追溯至古埃及、古希腊,但当时只是教会之士本着博爱之心救治穷苦,无专业技术可言。护士真正作为一种职业是伴随着西方医学发展而产生的。在中世纪欧洲的医院里已有专门护理病人的人,可视为护士的雏形。1854年至1856年,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护理工作,大大降低了伤兵死亡率,这让英国乃至欧洲看到了护士职业的必要,纷纷设立护士学校,发展护理这一专门学科,近代护理专业由此始也。“5.12国际护士节”正是为了纪念近代护理学和护理教育的创始人南丁格尔而设立,铭记她对护理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激励广大护士秉承传统,发扬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精神。

3.png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

(Florence Nightingale,1820年5月12日 - 1910年8月13日)

图片来源:韩碧玲(Willie P. Harris)编纂、董秀云译述:

《护士历史略记》,上海广协书局,1937年版第16页


而在近代中国,随着鸦片战争后各个通商口岸的开放,大批传教士涌入中国,在各地建立西医医院,西医护理的理念也跟着传入。19世纪下半叶,先后有专业的西方护士来到中国,在各西医院服务,并设立护士学校、发展护理事业,将当时最先进的南丁格尔护理制度引入中国。





中文“护士”一词的定名


在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上,西方医学和护理学的传入稍稍有个先后过程。先是19世纪上半叶一批批传教士来到中国建立了众多大大小小的医院,到了下半叶随着西医逐渐被认可,求医者日渐增多,传教医士无法事必躬亲地处理包扎换药之类的杂事,亟需受过专业训练的护理人员,遂向其国内的组织呼吁派遣护士来华辅助他们的医疗工作。

3.jpg

图片来源:《中华护士会历史的回顾》,

《中华护士季报》,1927 年第8卷第3期


19世纪80年代,第一批西方的专业护士来华,随之而来的便是“nurse”一词,但“nurse”最初引入中国时,并不是译为“护士”,多是被称为“看护”。1909年,八名外籍护士在牯岭山上休假时,讨论筹备护士组织,旋即发起成立了“中国中部看护联合会”,不久又改名为“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作为护士群体的联络组织。


1914年该组织在上海正式召开全国全员代表大会,与会者共24人,中国护士仅1人,即毕业于伦敦葛氏医院的钟茂芳女士,她在这次大会上更正了对“nurse”一词的翻译,认为“看护”不足以表达护士工作的崇高性,根据中国文化的意境,她选取了“护士”两字代表“nurse”,“护”是保护、照料的意思,“士”则为知识分子、学者;并用“护生”代表“nurse student”,“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也正式改名为“中华护士会”,护士自此在中国定名。






护士不是随便就能当的


当我们看近代题材的电视剧、尤其是抗战年代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剧中某些女性角色在经历了种种人生变故或者爱国救亡意识觉醒以后,进入医院、教会或者各种医疗队当起了护士,这给我们一种错觉,就是民国时期的护士好像是没有门槛、很容易做的一种职业,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4.jpg

图片来源:《职业漫谈:护士》,

《上海生活(上海1937)》,1941年第5卷第9期


护士的工作是很严格的,既复杂又繁重,是需要专业技能的,要到专门的学校培训。民国时期的护士学校除专业护校(即独立设置的,如中央护士学校)外,多附设于较大的医院,如上海仁济医院护士学校、上海市立医院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杭州广济医院护士学校、江苏省立医院护士学校等,而各校招生都设有多种条件。


5.jpg

图片来源:《上海市立医院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全体学生摄影》,

《卫生月刊》,1936年第6卷第5期


11.png


如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在其章程中就规定,所招学生应为十八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未婚女子,具有初级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且经入学考试及格的才可呈报入学;而且在正式入学前,要先试读六个月,期满考试合格方能入学。

6.jpg

图片来源:《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章程》,

《中华医学杂志(上海)》,1935年第21卷第5期


22.png

再如上海市立医院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简章中规定,学生入学考试科目包括“三民主义、国文、算术、生理学大意、常识(包括物理学化学大意)”,通过者“先在预科试读半年经试验及格后方得升入本科、在本科修业三年经考试及格者予以毕业证书”。其实这些都是民国时期护士职业学校的基本规则。

8.jpg

9.jpg

『护士职业学校各学年应授科目及教学实习时数各科分配规定。』

图片来源:《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暂行通则(附表)》,

《教育部公报》,1935年第7卷第7-8期


学生在护士学校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其间得长期被派至病房中服务,即参加实习工作,修满三年半的课时并通过实习以后,还须参加中华护士会的毕业考试,即全国统一的护士职业考试,考试及格才可拿到中华护士会颁发的文凭,即算拿到了护士从业资格。

10.jpg

图片来源:《护士的职业》,
《红十字月刊》,1947年第17期

33.png

另一方面做护士需要勇气是在于当时中国社会对这一职业缺乏确切的认识,尽管“护士”早就替代了“看护”,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大多数人还是将护士视为仆役式的职业,简单的认为护士就是医生的助手,搬搬药盘、递递纱布,给病人铺铺床、送送药,在服务意识普遍低下的年代,人们对护士这一服务行业普遍存在轻视心理。

11.jpg

图片来源:《护士职业之价值》,

《中央日报》,1934 年 5 月 20 日 / 第 3 版


为了促进护士事业的发展,改变人们对护士的观念,医护人士作了大量宣传介绍的工作,著书撰文,在报刊杂志上开辟护士专栏,发表介绍护士这一职业的文章,向世人做科普。如《妇女杂志》就曾主办护士座谈会,邀请医院久负盛名的护士畅聊护士工作,以期让更多人了解这一职业群体的生活。

12.jpg

图片来源:《护士座谈会》,

《妇女杂志(北京)》,1943年第 4 卷第5期


也有很多护士在报刊上分享自己的护士生活,这其中既有对护士具体工作的介绍,也有对护士职业生活的思考,当然也有对这份工作的吐槽,吐槽与病患之间的小摩擦,吐槽全心服务换来的仍是被轻视,但令人感动的是,不管这些护士怎么吐槽,她们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回到对自身的反思,认为自己应该为护理事业的发展作更多努力。

13.jpg

图片来源:《我的职业生活》,

《大公报(天津)》,1935 年 2 月 26 日 / 第 11 版


最后分享一位护士职业工作者的自述:


我们的工作生活就是与病魔搏斗的生活,待到了下班,常是精疲力尽,带着一身疲倦,但是当我们回忆着战胜病魔工作所获的代价,我们心身顿感到轻松愉快……我们这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在博爱之光照耀下用着人类铁般的意志和火样的热情,勇敢地迎着人类健康之公敌,升起红色的十字旗,进出那充满呻吟的恐怖境域,从病魔死神的掌爪中尽可能夺回人类的宝贵生命,我们的志趣是不辞劳苦的服务,我们的报酬是死而复生者嘴角的微笑,我们以坚毅的精神,联结成一条强固的阵线,布防在人类健康的前线,作为人类生命之卫士,我们愿输出热情溶化痛苦……



——《我的生活——一个护士职业工作者的自述》,

《建风》,1949年第20期




护士百年,薪火相传,目光回转到今天的白衣天使们,在与新冠病毒斗争的战疫中,她们发出响彻时代的最强音,勇敢的走向最前线,用生命肩负起使命……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值此国际护士节之际,谨以此文,致敬最美的天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