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29日,上海发行的各大报纸都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苏州河北的四行仓库楼顶升起了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
图片来源:《闸北四行仓库上高揭青天白日旗 隔河民众纷纷对旗致敬外国妇人隔河抛送纸烟》,
《大公报临时晚刊》,1937年10月29日第1版
旗帜是前一日下午,由上海市商会委托女童子军杨惠敏设法交与谢晋元将军及其麾下第88师262旅524团第一营的壮士们,以表彰这支孤军不屈不挠的忠勇精神。
图片来源:《孤军守闸北抗战史上的光荣》,
《中华(上海)》,1937年第59期第19页
这面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从10月28日黄昏一直悬挂至11月1日凌晨中国守军撤离四行仓库,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守土抗战的意志。期间很多上海市民涌至岸边隔河眺望,向四行仓库内的将士们致敬。
音乐家赵元任也为这面旗帜的故事和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壮举所感动,根据美国国歌《星条旗》的旋律,自己填了一首《苏州河北岸上的大国旗》。
图片来源:杜鳌:《孤军奋战记:至苏州河畔瞻仰四行仓库之民众》,
《良友》,1937年第132期第12页
旗子火了。当初将旗交到“八百壮士”手中的女童子军杨惠敏也一夜之间成了举国瞩目的“红人”。
杨惠敏1915年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家里有兄弟姐妹十一人,她排第五。淞沪会战爆发时,22岁的杨惠敏在上海加入中国童子军第一团,编号四十一。
童子军是一个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社会军事教育的组织,最早出现在英国,1912年严家麟仿效欧美在湖北武昌创办了中国童子军,这种组织形式很快推广至全国。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各地童子军都组建了战时服务团,为军民提供宣传抗战、运输物品、维持治安、收容难民等服务。
图片来源:刘洞林:《上海市童子军战时服务团记事》,
《儿童世界(上海1922)》,1937年第39卷第4/5期第85-88页
杨惠敏所在的上海童子军战时服务团在淞沪会战中拥有极为出色的履历,他们不仅活跃在后方的难民收容所、医院和宣传舞台上,更有部分年纪较大的团员直接前往前线,协助红十字会转运伤兵,其中17人为国捐躯。杨惠敏为孤军送国旗的故事则是中国童子军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传奇。
图片来源:《勇敢进入四行仓库献旗之四十一号女童子军杨惠敏》,
《抗日画报》,1937年第14期封面
点击下方图片,直达期刊阅读
虽然民国报章大肆宣传杨惠敏的事迹,但在提到献旗的具体行动时往往语焉不详,只含糊地以“设法”二字来形容。而杨惠敏究竟是怎么“设法”将这面旗帜送入四行仓库的,一直众说纷纭,堪称抗战史上一段知名公案。
根据当事人自己的说法,当时四行仓库和租界之间可以通过垃圾桥秘密往来,仓库里的士兵能够潜至租界,童子军们也曾经多次进入仓库,为守军运送补给,传递消息。在献旗前一日,杨惠敏已经进过一次仓库为谢晋元将军送信,所以才主动请缨为“八百壮士”送旗帜。
当日下午三点,她走垃圾桥过了苏州河,匍匐爬行进入四行仓库,完成献旗任务后,又原路潜出仓库。28日下午四点,上海市民已经可以看到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飘扬在四行仓库楼顶的壮丽景象。
图片来源:《杨惠敏自述》,
《大侠魂》,1938年第7卷第7/8期第13页
点击下方图片,直达期刊阅读
出于抗战宣传的需要,国民政府在宣传“八百壮士”时,也顺水推舟将杨惠敏指定为抗战英杰代表。由于谢晋元将军身上背着“非法抗日”的“前科”,国民党认为杨惠敏更适合作为他们的抗战形象代言人,故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民国报刊上关于杨惠敏的报道数量还要高于谢晋元。
但杨惠敏自述的行动经过对于一个传奇故事来说有些平淡,哪怕加入“童军帽曾被敌弹击穿”这种细节仍嫌不够刺激。
很快,社会上开始流行杨惠敏游泳渡河的传说。最初版本的传言篡改了杨惠敏进入四行仓库的时间及在内停留的时长,称杨惠敏深夜进入四行仓库,要离开时天已经快亮了,为免被敌人发现,所以不得不泅水渡河。而等到1938年,阳翰笙创作《八百壮士》的剧本时,又对这段情节做了艺术加工,变成了“少女杨惠敏先是划小船过河送旗,然而小船在河中被敌机投下的炸弹打翻,最后不得不冒死泅渡苏州河”。
图片来源:《八百壮士:真假杨惠敏》,
《抗战电影》,1938年第1期第1页
精忠报国的英雄与美丽勇敢的少女,晴空下飘扬的旗帜与滚滚硝烟、浓浓战火,这些要素经过电影的艺术处理不仅充分渲染了爱国主义豪情,更大大调动大众对战争进行浪漫化的想象,于是”夜渡苏州河”的献旗故事,成为了我们的公共记忆。
图片来源: 《杨秀琼杨惠敏表演游泳》, 《香港商报》,1941年第169期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