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月饼的前世今生

 

中秋佳节又至,月饼是装点节日氛围的最好注脚。暂且抛开五仁月饼的童年阴影,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月饼的前世今生。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这是苏轼笔下可爱的诗句,但诗中“小饼”是否为月饼,说法不一。

据考证,“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文学家周密的《武林旧事》和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

《武林旧事》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地方风物,其中“蒸作从食”条下罗列了五十多中蒸食,月饼就是其中之一。具体并未做任何解释。

而在《梦粱录》中,卷十六“荤素从食店”条下,罗列的点心中也有月饼的名字。书中说,“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也就是说,这些食物的提供,并不拘季节,四时皆有。

同样,在宋代郑望之的《膳夫录》中,列举了一年各种节日的视频。谈及中秋时,并未提到月饼。孟元老的《京东梦华录》中,提到中秋节饮酒及各色果品时,也未提到月饼。

由此课件,“月饼”虽然存在于宋代的文献记载中,但是并非专供中秋节令,而是一年四季皆可食用的点心。

 

那么“月饼”什么时候才成为中秋节的固定搭配呢?

对中秋吃月饼的描述,到明代文献中才大量出现。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沈榜的《宛署杂记·民风》中也说到,上至仕宦人家,下至平民百姓,在八月都要做面饼相互赠送,此面饼即月饼。月饼大小不等,馅料种类繁多,形状多样,有的一块就值几百钱。

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工艺越来越精细。袁枚的《随园食单》详细介绍了酥皮月饼的制作方法。“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民国时期,月饼的分类就更加精细繁多。例如广式月饼的馅料以火腿、枣泥、椰蓉等为主,厂商以冠生园、大三元、康乐园最为著名。苏式月饼分甜、咸或烤、烙两类,甜月饼有玫瑰、百果、椒盐、豆沙等品种,咸月饼有火腿猪油、香葱猪油、鲜肉、虾仁等品种。其中清水玫瑰、精制百果、白麻椒盐、夹沙猪油是苏式月饼中的精品。苏式月饼质量不逊于广式,深受江浙地区人民的喜爱。

 

而现在,市场上更出现了巧克力香辣牛肉馅月饼、辣白菜五花肉馅月饼、韭菜鸡蛋馅月饼、腐乳月饼、鲜肉榨菜月饼、芽菜扣肉月饼等各色脑洞清奇的月饼种类。这时候,想由衷滴对五仁月饼说一句:“请不要离开月饼界!”

 

 

冠生园月饼广告 《礼拜六》1936 年第658期 第2页

 

 

《礼拜六》1946 年第42期第21页